目前分類:趣味怪咖的五色筆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我的人生課題  

長篇累牘的思考中,我不時想翻過世界的另一頁,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,但常找不出許多我在人生這本書中,所勾選的問題之答案。

 作為理性的動物,我試著以縝密的佈局,在這處由亙古的烈風所塑造而成的混沌中,循著前人的足跡亦步亦趨,小心翼翼,傾盡所能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但,我卻經常在眾神所統御的,於真實和虛幻間擺盪的這片荒漠中,迷路。

 有時,在私人專用的人生地圖之分岔幽蹊處,我選擇的目標是一隻名為「成功」的雄獅。在野心勃勃,而又漫長危險的狩獵旅途中,我設想,我找到了牠,並且在牠為著我的到來而所空出的龐大軀體中,慎重地爬進去我的靈魂。然而,在實際而又清晰的三度空間裡,我找到的卻是一場滂陀大雨,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淋得我一身濕。

 有時,我在無法丈量深度與邊界的大海上,循著心中的羅盤,選擇了一隻名為「財富」的巨鯨作為追尋的方向。在偵測游鯨路徑的過程中,我仔細傾聽在那密不可透之藍色水帳裡所傳來的微弱聲納,並且周密地連接每個聲點,畫出一條實際而可見的彎彎曲曲航線。我想像著航線的終點,龐然巨鯨將帶給我無限驚喜,海神波塞頓將榮予我金冠。然而,穿過寒冷極地,度越無底海溝,我精心編織的漁網,是礁岩絞割後的戰利品,稀破而剝殘;我身經四海的船身,是惡水翻波後的睥睨餘光,自卑而渺小。而幾隻鍍著銀粉、垂著背鰭的海魚,是最後一記海浪丟給我的憐憫。

 有時,我走進層層在侏羅紀時代就已雕塑而成的高聳砂岩中,用望遠鏡追蹤那隻名為「自由」的鷹隼。在攀爬過的每一座突出並且嘎然而止的岩石邊緣,我聽見那刺耳,並且在高山的稀薄空氣裡顯得特別響亮的鷹嘯。然而,我始終看不到那雙由深淵中浮托出的翅膀,卻一個不小心,重心傾斜,似乎就要被來自淵底的氣流給吸回幽暗灰色的大地。我必須找到身體的平衡支點,試著讓自己站穩腳跟,我必須回頭尋獲初來之路,仔細推敲回程中每一片鬆動的岩塊。

         在試著熟讀這個世界的過程中,我與我的人生課題,全然是不期而遇的。

 我以為,我的人生課題是狩獅,但我真正的功課,是如何在迷濛沈晦的暗夜,躲開風雨的侵襲,於叢林荒野中存活下來;我以為,我的人生課題是捕鯨,但我所必須學習的,是如何補織殘網,穩住船舵,並且在極不情願中,真心感謝蒼天的微薄施予;我以為,我的人生課題是獵鷹,但我所面對的,是如何不讓自己失足而掉入萬丈深淵。

 我常在尋找天堂的過程中迷了路,而後發現自己深處在這裡——地獄之中。薛西佛斯的巨石,滾到了我的腳邊;吳剛的桂樹,長在我面前,我被迫需擁有神力能推動巨石,需手握利斧能斬斷粗幹。但是,在與天命對抗的過程中,我往往像隻喪家犬,飢寒交迫,並且拼命的用早已磨損的爪子在地裡,刨出一個個秘密的求救訊號。我的人生課題,如同那斬不死的髮妖,擁有再生的能力,隨著時間推移卻未曾老去。

 當我在專心一意的追尋自己設定的目標時,這些意外的課題隨時都會找到我,它們注視著我,並且在我身上留下印記。它們說,這是屬於我的隱私東西,留給我的私人訊息。我成了另一個悉達塔,遊走在赫塞的字裡行間,但我卻沒有悉達塔最終的智慧,學會絕食、學會思想、學會等待。每當我記起自己是誰,生活又重新開始,而我始終不知道一個稱職的追蹤者,如何找到答案。

 天命之年,我驀然發現,這一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我既是沙漠又是水源。在建構並追尋自以為是的人生目標之過程中,這些幽靈般的意外課題,竊竊地在我的智慧所無法洞見的自身中,拓展它們的版圖,開發它們的疆域,進而佔據了我的人生。而過去,我竟未曾將它們視為我生命的整體,卻盲晦地以為是異形入侵。

 謙卑中,我學會了感謝,感謝中,我看見來時路中的盎然綠意。

 惱人的人生課題依舊存在,不過現在是在很遠的地方。而當我再次勘查人生時,它們一一被加進了我的探險地圖裡,有的隆起成高山,有的凹陷成窮壑,它們,這些戴著猙獰面具,卻可使我更為堅強的人生課題,變成了我的目標。我終於瞭解,每一迷惘墜落的時刻,都是漫長而華麗的人生軌跡中一種不起眼,卻又顯著的豐富,它們讓我感到被掏空,筋疲力竭,但卻又心滿意足。

         於是,我再次成為一個普通的活人。

 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春天走出夏天的母親

 午後,陽光慵懶地斜照進半遮著布帘的落地窗,稀薄的光線穿透空氣之後,在客廳牆面的時鐘上,打出一道香檳色的光弧,正好撲落在走進第二個五分鐘的長針上。當我抵達家門時,其他姊妹已經都到齊了。

 「你是誰?」

「我是你第四的女兒。」

「第四的……第四的…………

阿華啦!住在洛杉磯的那個,記得嗎?」

       時光是流轉的,但在老家走得更遲緩了,遲緩得似乎要停了下來。時間沙漏中的每一粒沙,如同母親的思緒,凝窒,費力。晶沙想要從空間的一端,穿透沙漏的瓶腰進入另一個空間,但卻遲遲無法推擠前進;而在追想過去各種人生印記的耄思旅途中,年邁的母親也遍尋不著那把開啟記憶之門的鑰匙……

那是3歲的我,36歲的母親。

纖柔細緻的手,握住的是一隻小小的掌;尚未拂曉前的天穹,盡情塗抹的是黛黑;而巷口那盞孤獨的昏黃,則模糊了漸行漸遠的父親背影。那一天,父親出差,那時期,母親正懷著最小的妹妹。不及三歲的我,小手被母親握著,站在老家門口前為父親送行,父親的背影漸漸被黑暗的街道吞噬,我的手掌心裡,卻被填塞進了一顆溫暖飽實的白煮蛋。

抬頭望了母親一眼,暈黃微弱的街燈下,母親的臉似笑非笑——懵懂無知的我,猜不懂她的心。

 那是7歲的我,40歲的母親。

宿舍附近有一彎清澈的小河,小河裡是淡水生物的天堂:孔雀魚、大肚魚、沼蝦、水蠆,還有夏日午後曬得一身黑的我;宿舍後院的圍牆邊,放置著一只約一公尺見方的木頭箱子,大箱子的硬度剛好承載身軀瘦小的我,面積正好足夠我屈膝翹著二郎腿躺在上面。我經常在中午,趁著母親午睡時,不聲不響地爬到大箱子上面,靜靜地觀察跳躍在隔壁釋迦樹上,有著嬌小活躍身軀以及明顯秀氣白眼圈的綠繡眼,享受近距離賞鳥的樂趣;後院還有一方未被冰冷水泥覆蓋住的土地,地上經常座落著一團團圓形的小碉堡,一條條躺著大大小小石頭的戰壕,那是我腦海中,場場偉大世紀之戰所留下的殘蹟。

從小河裡撈回的魚、蝦跟青蛙,從未被丟棄過;放在大木箱邊墊腳的小凳子,從未被移走過;遍歷各項大小戰役的碉堡,以及屍橫遍野的戰壕從未被剷除或填平過——自由自在的我,知道母親心裡有我。

 那是11歲的我,44歲的母親。

經濟起飛的年代裡,家家從外銷工廠帶回許多加工品賺外快,母親也不例外。織毛衣、貼娃娃眼睛、接插頭零件,哪兒有外銷貨,家裡就有一個家事做完後,手腳勤快的代工。父親是公務員,以當時的薪水要養活五個小孩並不容易,靠著母親完成一件件加工品,累積蠅頭小利補貼家計,我們的學雜費、家用一切,從未斷缺過。不僅如此,父親還常將政府補助的白米,送到當時僅靠打零工過活的叔叔一家。

儘管物質生活並不充裕,母親讓我看到雙手的用處勝過弄嘴——當時的我,看到母親的字典裡收藏著「勤勞」與「付出」。

 那是15歲的我,48歲的母親。

外婆在晚年視力嚴重衰退,白內障開刀後未見起色,而由於大舅跟舅媽白天上班,因此,在乏人照顧起居的情況下,母親將外婆接到家裡來。在我的記憶中,有一段頗長的時間,外婆是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。不多話的外婆在母親的照料下,身體狀況良好,精神爽朗,常坐在門口的搖椅上等我們放學。同一段時期,大姑媽跟二姑媽的兒子,都在屏東中學就讀,當時的老家靠近屏中,因而每逢週末假日,表哥們都會到家裡吃飯,有表哥們在一起的餐桌上,菜色總是特別豐富。

家人的意義,是可以擴充的,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,在於自己是否能敞開雙手迎接——那時的我青澀靦腆,卻常豐收母親成熟的「分享」果子。

 那是20歲的我,53歲的母親。

生日那天,接到母親從家裡打來的電話,因肝癌接受化療的父親,終於抵擋不住病魔的戮害。回到家衝進臥房那一刻,看見彌留中的父親躺在架高的床上,而母親則在一旁流著淚為父親擦拭瘦如枯槁的身軀。母親在跟著父親的日子裡,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,他們數十年的婚姻生活,並沒有童話中的幸福快樂,但父親生病倒下後,母親卻無怨地照顧著父親。

我常想,那是怎樣的一顆心靈,可以同時承受痛苦、怨恨,卻同時又有無限的情愛?——那時的我正體驗著青春,然而對母親看待人間情愛的態度卻充滿疑問。

        那是30歲的我,63歲的母親。

一筆養老金,被母親的好友倒會,幾經追討無法償回。母親最終放棄追究,她說,朋友是從小就一起玩、一起唸書、一起工作,也一起經歷過二戰時躲防空洞的日子,但那筆錢並沒有陪著她度過童年、走過青春,難道金錢會比友誼來得重要?

在人生的許多抉擇當中,被放在天平上衡量的對象,經常是分抗犯對的物質與精神——那時的我汲汲營營,懷疑著自己在面對類似情狀時,是否能學得母親高舉友誼的典範。

 之後,我出國。好長一段時間所累積的記憶存檔中,並沒有母親的影像。回國後,母親老了。

83歲的母親經常記不得許多事,她的記憶之鑰,總要由我們幾個姊妹為她擦亮。

那一次,五姊妹攜兒伴夫再度齊聚老家,母親臉上寫著滿足與喜悅,就在這一刻,母親與過去每個時期的她相會在一起了,而我也理解到母親此生的滿足,原來是由過去生活中美好的點滴垛積而成;母親的皺紋,原來是既往歲月中喜怒哀樂所刻畫的鑿痕;而她那再現光彩的眼睛,原來是流逝光陰裡,每一片刻之美善心靈所沈澱出來的靜美。

 我已為人母,而我將留給自己的兒女什麼樣的回憶呢?

母親從未教導我們要綴青拾紫,也未曾勉強過我們按照她的計畫選擇出路。在與母親重疊的記憶中,儘管吉光片羽,但卻囊橐豐盈。如同德國作家赫曼赫賽在一首詩作中所寫:『生命──要從春天走出夏天來。』當享受過悠遊人生,經歷過知性生活,人們必須懂得衝破個體生命的限制,並將生命中最美好的情事,靠著累代相傳,延續。

春天,會走出夏天!

 

(屏東市公所慶祝中華民國100年母親節徵文)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Robinson(1946)在 Effective study 一書中提出SQ3R的閱讀五步驟: Survey, Question, Read, Recite, Review。SQ3R是由五步驟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。該法強調先瀏覽全文架構而後再做細部閱讀,一般認為是相當有效的閱讀方法,有助於理解全文及增加記憶保留率。

(一)Survey(整體審視)

掌握文章結構及作者安排結構的邏輯。瀏覽內容包括:(1)標題--了解文本聚焦的主軸。(2)前言及結語摘要--了解作者撰文的目的及要點。(3)文本中各層次粗黑字體的標頭--了解全文邏輯結構。(4)圖表--了解全文可能的重點。

(二)Question(提問)

設問,猜想作者想要討論哪些問題,以使文本的重點更具體化。有了問題的導引,閱讀較具方向感,益於理解與記憶。

(三)Read(閱讀)

根據前一步驟的設問從文本中找出答案,並將答案以自己的方式簡要記下,一個段落大概列出一個問題即可。

(四)Recite(複誦)

重複記誦問題與答案,並將每段重點銘記在心。

(五)Review(複習)

闔上書本,回想文章架構及所提問題,自我檢測是否能解題。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,人類的需要層次一共分成金字塔般的五種級段,分別由底層小我的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,漸次往上層大我的社會需要、尊重需要以及最高階段的自我實現而提升。換言之,人類的需求層次是從形而下的肉體而進入形而上之精神層次的。

從飲食的角度切入馬斯洛的立論,中國古代儒家思想,如《孟子.告子篇》所言:「食、色,性也」;《朱子語類》中提到:「飲食者,天理也。要求美味,人欲也。」;張載《正蒙》之說:「飲食男女皆性也,是烏可滅。」都指出了飲食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自然道理,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要,亦即金字塔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層次。

儒家所提出的「民以食為天」之觀念,乃觀察到了唯有滿足人類需求最基本的生理層次,方可談論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等心理層次的需要。智者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發現的這個人生道理,是具當代背景的。孟子說:「七十者衣帛食肉」,農業社會的中國古代,肉類食物匱乏,唯有達官富人、七十歲以上的長者,或祭拜的日子才有肉吃。因此,儒家提出滿足民眾生理基本需求的觀念,具有安定社會,督促君王愛民護民的作用。

然而,工商業高度發展的今日社會,現代人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語。出有車,餐食肉,是當代已開發各國的寫照,而今日台灣生活富足,早已實現儒家「民以食為天」的理想。時代變遷,觀念亦需跟隨調整。設若在衣食豐足的今日,仍以「民以食為天」作為齊家治國的最終理想,恐怕將是一種落後的徵兆,因為精神層次的追求,不但是人類有別於禽獸之處,而且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。是故,現代人談飲食,必須論及飲食的「靈魂」。

孔子的時代,儒家經典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將飲食禮儀制度化。《禮記》所載的「進食之禮」中,將座位安排、碗盤擺放、進食中的規矩,例如勿以手散其熱、勿大口喝湯、勿剔牙等飲食的細微末節,都劃入禮儀規範中。而孔子在《論語˙鄉黨》篇中,所發表多種「不食之道」的嚴謹飲食觀,其重點也都在於遵循「禮」這個概念。因此,論及飲食的「靈魂」,當以儒家思想的中心理論--「禮」為主。

《論語˙鄉黨》所記:「食饐而餲,魚餒而肉敗,不食;色惡不食;臭惡不食;失飪不食;不時不食;割不正不食;不得其醬不食;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;唯酒無量,不及亂;沽酒市脯不食;不撤薑食;不多食;祭于公,不宿肉,祭肉不出三日,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」大致可將孔子對於飲食的概念歸納成四點:一、飲食衛生。二、健康養生。三、減碳食物。四、合乎禮。而這四點正是時下飲食教育所訴求的重心。

孔子雖提倡較精緻的飲食「失飪不食」、「割不正不食;不得其醬不食」,但卻也「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」,崇尚儉約,反對貪食。而雖崇尚簡約,然「魚餒而肉敗,不食;色惡不食;臭惡不食」,卻更注重飲食的衛生。此外,「不時不食」與「不多食」又強調了人類在飲食上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概念;「唯酒無量,不及亂」則指出了「禮」在飲食中的約束精神。整體而言,儒家飲食觀念,重視健康,強調「天人合一」美與善的統一,並且提升了人類行為舉止至彼此尊重的禮儀範疇。

養生與環保減碳,是現代人飲食的中心話題。當今潮流的生發,肇始於西方科學的研究發現與媒體傳播。殊不知,中國聖哲早於二十多個世紀以前就發現這個道理。然世人多揚棄古人對於人類生存之道的睿智記述,媚外、媚時與媚俗之風,吹散了早已存在於斯土中的千年薰香清氣。而受到個人主義西方思潮的影響,現代人對於飲食中的禮節,是認為可以省略或馬虎的,雖知禮節的名目,卻無禮節的實質,打破了「禮制」,失去了規矩。無禮的社會,當然是現代教育的弊病,亦可說是教育失去了中心目標所造成的畸形發展結果。

回首儒家在飲食觀念上的真知灼見,我們難道不對今日國人在飲宴上所造成的浪費、在食物衛生上因忽視所引發的健保消耗,以及餐桌禮儀的省略而感到心驚嗎?

孔子一生恓恓惶惶,奔走列國,有時候不免狼狽到在飲食上僅「接淅而行」。但是他的後世子孫,特別是在明清兩代,被封為「衍聖公」的嫡系世襲家族,真正開始錦衣玉食,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。雖然如此,子孫們遵照孔子的飲食思想,創建了「孔府菜」,成為中華美食大家族中的一枝獨秀。

「孔府菜」是兩千年傳承於一家的飲食文化,具有代表性,與古時齊、魯「雅秀而文」的風氣一脈相承。這種在清代是最典型、級別最高的官府菜,得到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皇族之重視,不僅因其健康養生的飲食觀對於帝王來說備具重要性,更因為它合乎禮法,是社稷安定的根源之一。

孔子的這一套飲食觀,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帝制朝代的滅亡,似乎也跟著隱滅湮埋了。民國崛起之後,在中國,共產主義文革期間的革四舊,相對割掉了自古傳承的優美靈魂;在台灣,以經濟發展為優先條件的資本主義發展策略,也無形中扼殺了一貫血脈中的儉樸精神。《論語˙先進》中,孔子認為「過猶不及」,任何遲滯或過度的發展都不是最理想的狀態,唯有「中庸」才是王道。而在飲食的範疇裡,中庸之道,可以說就是儒家所強調的「天人合一」與「禮」之道。

人類社會的發展,雖與時俱增,然而世界現況,卻是一個生理需求層次與心理需求層次並存的狀態。馬斯洛的主張說明了人類需求歷時性的發展,卻忽略了其共時性的特徵。面對實際的地球村社會現象,反觀儒家的中庸之道,則猶如昏暗中之明燈,指引了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。

飲食,是人類社會覆蓋層面最廣及最基本的行為與活動,飲食是人性,也是天理,因此從飲食中教育現代人尊重彼此,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,是達到「禮治」與「理智」的中庸社會最直接與有效的良方。現代教育普及,在各種基礎教育、高級教育甚至成人教育、家庭教育的實踐中,若都能重視儒家在飲食上健康與先進的觀念,並妥善教導與推廣,那麼,不論從飲食營養、飲食衛生、飲食禮節,甚至社會規範、人際關係、地球環保之任何一個角度評量,孔子所創建的儒家,可謂對於中華文化乃至全人類具有無法言喻的貢獻,並且是適用於千萬年的不滅文明。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水滸傳裡精采的描寫片段....

     描寫老虎     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只見山凹裏起一陣風,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,奔雷也似吼一聲,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。洪太尉吃了一驚,叫聲:『阿呀!』撲地往後便倒。偷眼看那大蟲時,但見:毛披一帶黃金色,爪露銀鉤十八隻,睛如閃電尾如鞭,口似血盆牙似戟。伸腰展臂勢猙獰,擺尾搖頭聲霹靂。山中狐兔盡潛藏,澗下獐皆歛
        (趣味怪咖老師喜歡施耐庵描寫老虎時,把老虎的毛色、四肢、眼神、嘴巴寫得相當精采,尤其是「爪露銀鉤十八隻」這句,連爪子幾根都寫出來了。只不過....18怎樣都無法用4除盡啊!)
 

     描寫道童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正欲移步,只聽得松樹背後隱隱地笛聲吹響,漸漸近來。太尉定睛看時,但見那一個道童,倒騎著一頭黃牛,橫吹著一管鐵笛,轉出山凹來。太尉看那道童時,但見:頭綰兩枚丫髻,身穿一領青衣。腰間條結草來編,腳下芒鞋麻間隔。明眸皓齒,飄飄並不染塵埃,綠鬢朱顏,耿耿全然無俗態。
        (在這段描寫中,老施的量詞用得好:一個道童、一頭黃牛、一管鐵笛、一領青衣。) 
 

     描寫大漢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只見一個大漢,大踏步入來,走進茶坊裏。史進看他時,是個軍官模樣。但見: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,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,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,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,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乾黃靴。生的面圓耳大,鼻直口方,腮邊一部貉腮鬍鬚。身長八尺,腰闊十圍。
        (老施光是描寫大漢的服飾就用了五句,而且樣式、材質、顏色、花紋無一缺漏,果然觀察細微。另外,趣味怪咖老師覺得「面圓耳大、鼻直口方、貉腮鬍鬚、身長八尺、腰闊十圍....居然有點像「烏龍派出所」那位兩光警員--兩津堪吉哪!) 
 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大自然中欣欣向榮的萬物,早在春末就等在台下了。他們擁簇著,引頸盼望著,等待最熱情的搖滾樂手。終於,夏天這位搖滾吉他手,彈著重金屬音樂,從萬物熱情的呼喊中出現了!夏天一出場,大家就給予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。

    蜜蜂在花叢中忙碌著,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的,飛來飛去練著舞步準備為夏天的下一個表演伴舞;蟬兒在樹枝間爭吵著,一會兒大聲一會兒小聲的,討論誰要第一個上台給夏天獻吻。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投射下來,地上印滿銅錢般大小的粼粼光斑,那是舞台的燈光效果;而池塘中盛開的蓮花,則像一個個燃燒的火把,為夏天的表演舞台增添了亮麗的色彩。

 

    夏天,熱情的跳著、唱著、燃燒著。他的歌聲響遍雲霄,到達天廳。空中那一顆火球越來越亮,越來越辣了—風收起來了;雲不出門了。地面上的柏油路被曬得更軟而溪裡的魚也開始浮出水面透氣了。勞動的人們揮汗如雨,一個個汗流頰背的望著萬里無雲的藍天開始抱怨了。田地裂了縫,蜻蜓躲起來,螞蟻不再成群出遊,小鳥不再結伴飛翔……空氣好像凝住一般,而夏天卻仍然忘情的、瘋狂的表演著。

 

    忽然,堆天的雲從四面八方湧進,他們雪白的臉漸漸地發黑,眼看著一場全武行要開始了。霹靂一聲,天神擲下一道閃電在空曠的大地,隆隆的雷聲竭力地嘶喊著,漂潑的大雨應聲而下,傾盆滂沱,走獸四散。夏天滿意的暢快大笑,從舞台一躍而下,奔跑在大地上高喊著:最精采的上場了!

 

    山,模糊了;樹,濕透了;河水、雨水分不清了;白天、黑夜失去界線了。這一場有著潑墨氣勢的表演吞噬了整個大地……然後,夏天倦了。緩緩地,雲收雨歇,皓月千里,繁星點點,萬籟俱寂。但是,沒一會兒蟋蟀開始彈奏,青蛙跟著鳴叫了,他們說:夏天在哪裡?我們正興致勃勃地等著吶!夏天聽到了呼喚,於是又充滿活力的跳上夜的舞台,繼續地舞著了。 (2010 03)

愛波馬小耶笛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